上一期我们聊到了“整地”,
也仅种植是前期准备工作的其中一个环节,
看完我们的描述,
是否有一种“很减肥”的感觉?
可是,
整个种植过程在这里才刚刚开始呢。
地
打理好
就要开始准备播种
如果真的是如此简单,
小编就回家吃饭去咯。
然而,并没有~
如果简简单单就把田给种了,
何来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亩产千斤可不是袁伯伯的种子就行,
必须要有一套智慧的手法。
一起来瞅瞅。
古人云:
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。”
所以选种的重要直接关系到秧苗的质量。
古人还云:
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”
这个理在种子圈也是一样的。
古人还还云:
“一猪下九崽,一窝十个样。”
即便是同一根稻穗上的谷子也会有优劣。
这时候需要把品质优良的种子筛选出来,
机智的农名伯伯们会准备好一个大缸,
里面放上水,然后加入石灰粉和黄胶泥,
搅拌均匀后倒入种子,
继续搅拌,
这时候会有一些空壳谷或者内部米粒生长残缺的谷子浮上水面。
捞出来,扔掉。
然后剩下的开始消毒
石灰水浸泡过的种子一定要放置清水内浸泡半小时,反复两次。
将浸泡好的种子倒进大脸盆,
用塑料膜封好。
然后,
阳光下,
暴晒三天!
种植水稻可不是撒撒种子,
要营造一个种子很舒适的环境,
温度、湿度和营养供给。
花个三四天,用“甜言蜜语”
哄着它们发芽,
细心照料,让它身心舒畅,
放肆生长,
然后静候40天左右让禾苗长高高,
就可以开始插秧了。
揠苗助长的故事,
讲的就是一位天真的农民爷爷想让自己的秧苗长快一点,
毕竟漫长的生长周期,
是真的很辛苦的。
然后他就拔高禾苗,
让它看起来确实高不少。
结果禾苗的根离开了土壤,
很快就凉凉了。
所以说啊,
还是自然生长的好。
边看着好像很简单,
插秧可是个体力+经验的活,
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,
间格有序,宁稀勿密,
每株秧苗的间距大约在15里面左右。
据说大跃进时期,
为了让稻田亩产更多,
有些公社将稻田里种的密密麻麻,
夸张点的,人可以直接坐在稻穗上面,
结果当年亩产一田空稻壳。
秧苗的间距是为了让每株秧苗都有足够的营养空间,
这也是一门学问。
插秧时一般会半蹲着,弯腰,
一手拿着秧苗,
一手不停的往水田里插种,
是个很辛苦的活。
通常是插满一排往后退两步,
这种边后退边插秧的法子可以避免踩踏,
也是出于对脆弱秧苗的保护。
年幼时听家里老人聊起曾在公社劳作,
要捉弄哪位邻居,
便约好几个人,
一起插秧时将那人用秧苗围住,
被包围的人只得小心翼翼的走出来,
弄不好还会摔得一身泥,
不失为田间的小乐趣。
每到特定的时节。
睿智的农民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,
为农作物提供相应的呵护。
白露,
主要是预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。
这些将在下期“田间管理”,
和你分享。